《东极岛》电影,到底好看不好看,你怎么看?

《东极岛》电影,到底好看不好看,你怎么看?

历史的重压与艺术的航行:《东极岛》中的双重难题

一、历史的重锤:真实的遗忘与创作的再造

1942年10月,日本运输船“里斯本丸”号载着1816名英军战俘,遭遇鱼雷袭击,沉没在舟山海域。这场海难,成为二战远东地区最为惨烈的悲剧之一。83年后,《东极岛》以震撼人心的海上激战再现了这一历史事件,开篇以纪录片般的黑白画面展示沉船惨状,并打出“根据真实事件改编”的字样。然而,影片随后的叙事却悄然滑向了虚构的道路,历史与艺术的张力从一开始便设下了难以调和的矛盾。

电影中,东极岛渔民救助战俘的情节被大幅改编。真实历史中的渔民,仅凭“海上有难必救”的祖训,冒死为战俘送饭送药,而电影则将这一行为扩大为集体抗击日军舰队的壮丽场面。这种改变不仅是艺术夸张,实际上对历史的核心精神做出了根本性的重写。在纪录片《里斯本丸沉没》中,幸存者的口述反复强调渔民们的行为是自发的、无畏的,而电影却将其转化为一场史诗般的政治对抗。渔民们从单纯的救助者转变为主动的反抗者,这种叙事的改变,显然削弱了历史事件原本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精神。

电影对“翻译”角色的虚构,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转变。历史上,渔民与战俘的沟通只能依赖手势和简单的肢体语言,但影片却让李元兴和陈老师成为了沟通的桥梁,进而将语言障碍转化为戏剧冲突的源泉。这种虚构人物的引入,一方面填补了历史事件中的戏剧空白,另一方面却让真正的历史参与者——那些不为人知的渔民,沦为模糊的背景影像。

二、艺术的漂流:在类型化与创作者个性之间的摇摆

管虎导演在回应批评时指出:“电影不仅仅是历史的再现,它还需要通过人物和冲突塑造故事。”《东极岛》显然是对这一理念的极致运用。电影中的水下搏斗场面,借助慢镜头和特写镜头,展现了华语影史上最为震撼的视觉效果,朱一龙饰演的阿赑与日军的对决,充满了暴力美学。这一场景引发了观众强烈的感官冲击,但也同样引发了关于历史真实性的质疑。当渔民在惊涛骇浪中展现出与特种部队不相上下的战斗力时,历史的严肃性似乎被弱化成了一场视觉盛宴。

此外,电影的叙事结构也颇具争议。片头由阿赑的第一人称旁白引入,但结尾却突兀地转为老年阿花的回忆视角,视角的跳跃让不少观众感到生硬。然而,若从另一个角度看,这种“情感接力”的方式,试图通过多重视角联结起历史事件的内在脉络。阿荡的牺牲激发了阿赑的觉醒,陈老师的殉难激励了村民们最终集体觉醒。这种情感的传递虽显得有些断裂,却意外地与历史本身的复杂性相契合:历史并非单纯的英雄主义,而是无数平凡人物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之光。

展开全文

影片中的角色也明显符合类型化的设计。阿荡是“赤子之心”的理想主义者,其死亡推动了剧情的关键转折;阿赑则经历了从“自保者”到“觉醒者”的成长。尽管这种二元对立的设计符合商业影片的叙事逻辑,但却简化了历史情境中的人性复杂性。历史中的渔民,往往在恐惧与犹豫中作出决定,而不是电影中那种单纯的善恶对抗。

三、争议的漩涡:历史的真实性与艺术创作的真实

《东极岛》引发的争议,核心在于历史真实与艺术创作真实之间的冲突。支持者认为,电影通过虚构情节与人物,成功地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呈现给现代观众。比如,阿赑与阿花的感情线尽管被批评为“突兀的言情剧风”,但却为冷酷的历史事件注入了人性温暖。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水下戏,也让年轻观众更易接触这段历史。但反对者则认为,电影的改编已超出了合理范畴,渔民穿着不符历史、山洞变为浪漫场所等情节,都成了对历史的篡改。

这种争议反映出历史题材电影普遍面临的困境。正如央视网专家所言:“艺术不能是教科书,但也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法则。”电影可以虚构细节,但应确保整体价值观与历史精神相契合。《东极岛》试图通过“家”的主题升华人性,将中英两国人民对家园的情感作为共同的情感纽带,这种情感处理在文化传播上具有积极的意义。在英国首映礼上,许多观众因渔民的无畏举动而感动流泪。然而,当虚构元素过度掩盖了历史的轮廓时,电影也可能沦为“消费历史”的一场表演。

四、跨越争议:重建历史电影的伦理框架

面对《东极岛》引发的争议,我们需要更为辩证地看待历史题材电影。我们一方面应尊重艺术创作的自由,电影可以成为对抗遗忘的强大武器。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,中国电影有必要通过类型化表达争取国际话语权。《东极岛》在海外市场的广泛上映,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被遗忘的历史。另一方面,创作者对历史应保持敬畏。当电影将渔民的救助行为转变为“反抗侵略”的叙事时,实质上削弱了这一行为的无畏人道主义精神——这才是真实历史最打动人心的地方。

或许,我们可以从《辛德勒的名单》中找到启发。斯皮尔伯格在处理历史事件时,尽管也虚构了角色和情节,但始终保持真实人物辛德勒的核心地位,并将艺术加工局限在历史框架内。若《东极岛》能在虚构与历史之间架起更紧密的联系,例如通过幸存者回忆穿插历史影像,或许能在类型化和历史真实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。

影片结尾的彩蛋,真实人物的影像与虚构角色影像交替出现,这种方式显示了创作者对历史的妥协与致敬。当银幕上的渔民与现实中的幸存者交织在一起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与历史的张力,也看到人类对真相的不懈追求。《东极岛》的价值,正是在于它揭示了历史题材电影的复杂性,让我们正视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——而正是这种矛盾,构成了电影作为“对抗遗忘的武器”的独特力量。

结语:在历史裂缝中绽放的艺术光芒

《东极岛》引发的争议仍在持续,但这种争议恰恰证明了它的艺术价值。这部电影提醒我们:历史题材电影不应只是历史的复制,而应当是通过艺术的视角,展示更丰富的人性光谱。当我们在影院为虚构的角色动情时,也不应忘记那些真实存在的渔民,他们的名字可能永远无法被刻画,但他们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民族血脉。

从这个角度看,《东极岛》的双重困境反而成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。它既不是一部历史教科书,也不是单纯的娱乐片,而是一部在历史的礁石和艺术浪潮中艰难航行的作品。当片尾字幕逐渐升起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电影的结束,更是历史的一次重新激活——提醒我们,在艺术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高压锅炖整鸡需要加多少水 商用高压锅炖鸡的做法?
国乒阵容再调整:世界冠军于子洋宣布离队,刘诗雯遭连败困境
狼组词(265个词语)
www.bet3365

狼组词(265个词语)

📅 08-25 👀 8940
王者荣耀怎么分解铭文 王者荣耀怎么分解铭文碎片